當代江南絲竹發展對策研究

摘要: 江南絲竹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絲竹類的重要類型,是我國文化歷史長河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本文從明清時期開始追溯江南絲竹的發展歷程,重點針對當代背景下江南絲竹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政策、市場環境、傳播方式和人才

  摘要:江南絲竹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絲竹”類的重要類型,是我國文化歷史長河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本文從明清時期開始追溯江南絲竹的發展歷程,重點針對當代背景下江南絲竹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政策、市場環境、傳播方式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具體剖析,并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希望通過研究讓人們對“江南絲竹”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為“江南絲竹”更好的發展提供參考,使得中國民族音樂瑰寶“江南絲竹”綻放異彩。
  關鍵詞:江南絲竹;問題;對策
  江南絲竹是我國文化歷史中的一個重要傳承,發展至今,已經遠遠不如從前,不論從演奏形式還是曲調旋律上來講,江南絲竹的發展正在不斷受到阻礙,本文主要是研究一下針對這些情況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下面就是列舉的一系列問題及對策。
當代江南絲竹發展對策研究

  一、江南絲竹概述

 ?。ㄒ唬┙辖z竹的概念

  《周禮•儀禮•禮記》中記載:“金石絲竹,樂之器也。”這里所稱“絲竹”,是與“金石”類樂器相并列的“絲”類和“竹”類兩型樂器的指代,故其后言“樂之器也”。“絲”是指拉奏或彈奏的弦鳴樂器,在我國古代大多用絲制成。“竹”則是指吹奏氣鳴的竹制樂器。早在漢代文獻中已有用“絲竹”為歌曲伴奏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絲竹”除伴奏聲樂作品外,還用于歌唱前的單獨演奏。“江南絲竹”之稱,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在此之前,樂界和文人樂社成員一般稱這一音樂樣式為“絲竹”,環太湖地區民間有的也稱為“絲竹”,有的則稱為“細樂”或“細樂十番。江南絲竹樂指的是用竹制吹管樂器與弦樂器合奏,演奏風格細致、多表現優美抒情、輕快活潑的情趣。如二人臺牌子曲樂隊中主要樂器為笛、四胡,江南絲竹樂隊中主要樂器為笛、二胡,廣東音樂樂隊中主要樂器為粵胡等。著名樂曲如江南絲竹的《三六》《行街》;福建南曲的《八駿馬》《梅花操》;二人臺牌子曲《南繡荷包》《推碌碡》等。

 ?。ǘ┙辖z竹的發展進程及藝術成就

  張炎中《江南絲竹的發源地》一文中,通過對江南絲竹的歷史文獻及發展過程的考證,認為:江南絲竹衍生于昆曲改革、創制之中。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寓居太倉南關的“曲圣”魏良輔,潛心以誕生、流傳于昆山、太倉一帶的昆山腔為基礎,吸收其它聲腔和北曲的優點,又融入當地民歌的元素,革新、創制出了流麗悠遠的《水磨調》,即昆曲。清初宋直方的《瑣聞錄》和葉夢珠的《閱世編》明確記載:“因考弦索之入江南自戍卒張野塘始”。張野塘,善唱北曲,素工弦索,以罪謫發太倉衛,為魏良輔所賞識,將女兒許配其為妻,使張野塘成為其改革、創制昆曲的得力助手。張野塘“習南曲,更定弦索音節,并改三弦之式”,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弦樂、管樂配置完備的絲竹樂隊,為昆曲伴奏。至萬歷年間,回歸故里的首輔王錫爵組建家樂,張野塘和魏良輔的弟子趙皓云均為骨干,除演唱昆曲,也單獨演奏絲竹樂,遂形成了吳中新樂弦索。即江南絲竹的雛形。后經歷朝代的發展,江南絲竹逐步成型,走向成熟。
  19世紀末,江南絲竹在蘇南、浙西和上海一帶的大小城市和農村集鎮廣為流傳。20世紀初至30年代,江南絲竹在上海隨著城市的繁榮而興盛起來,上海成為這一樂種的中心;其代表樂曲《揚橋》《揚州四合》、《蘇橋》《蘇州四合》等,在吹、彈、拉樂器新的音響結合下,采用曲藝胡琴的習慣定弦改調演奏,與原來的十番管弦部分相比,旋律更流利動聽,音響也更柔和了,但絲竹的特點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今天尚存的早期曲譜中,直接從《四合鑼鼓》移植的樂曲數量特別多,反映了當年絲竹一經形成,傳播之快、流傳之廣的盛況。這不僅表明江南各地曾經出現過競相演奏絲竹的熱潮,還表明以揚州、蘇州、杭州為中心的地區,曾出現過各種絲竹流派互相爭勝的局面。絲竹作為一種新的器樂樂種,在蘇南、浙西和上海一帶的大小城市和農村集鎮中流行起來。為區別于其它地區的絲竹樂而稱其為江南絲竹。
  20世紀40年代,江南絲竹進入鼎盛時期。當時,絲竹名家廣為傳藝,人才輩出,紛紛成立絲竹樂班社。幾乎所有的班社都以發展這一樂種為宗旨,紛紛整理和加工傳統古曲,擴大和豐富表演曲目,形成了富于代表性的“八大名曲”,演奏風格亦日臻完善,許多樂曲在各種類型的音樂會上演奏并灌制成唱片。在盛行定板式加花以后,絲竹就朝著綺麗的風格發展,并對早期的絲竹樂曲進行加花潤飾。當時絲竹的發展正處在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時期,必然受到日益凋敝的社會經濟的影響。江南一些都市相繼中落,大部分絲竹流派也就逐漸沉默下來。到了本世紀初,只有演奏《蘇橋》的一派尚能保持余勢,繼續活動在蘇滬一帶,而受蘇橋一派影響最大的上海絲竹界,則隨著城市的繁榮而興盛起來,成為實際上的絲竹中心。這一階段,絲竹名家廣為傳藝,班社之間交流的增多和頻繁的演出活動,使市區和郊縣的絲竹班社人才輩出,演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富于代表性的“八大曲”的藝術表演更臻完善,發展國樂的宗旨為更多班社所接受,紛紛整理和加工傳統古曲,且大膽吸收廣東音樂、潮州音樂的特點,擴大和豐富了表演曲目。
  解放以后,江南絲竹繼續以上海為中心在江南一帶發展,并流傳到港澳和其他地區,其盛況不減當年。同時,創作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如《春暉曲》、《江南好》等,配器方面加強了聲部的厚度和配合,使絲竹音樂演奏加人到專業化的音樂行列。同時,成立了江南絲竹研究會和江南絲竹整理研究組;舉辦了各種大型的江南絲竹演出活動,推動了江南絲竹音樂演奏和創作的發展。

 ?。ㄈ┙辖z竹的研究意義

  江南絲竹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代表著我國江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文化傳承。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給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殘酷的打擊,很多優秀燦爛的傳統文化形式瀕臨這滅絕與消失。作為我國江南地區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江南絲竹音樂的產生和延續,對民族音樂史的研究及戲曲、民俗文化、群眾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我們當今對江南水鄉文化整理和發掘的主要依據和載體。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本質上說明了只有發源于人民生產生活的藝術文化形式,才能夠存在,才能夠融合與世界各民族文化體系,才能夠發展,被人民所接受并喜愛傳承。江南絲竹樂經過歷史的洗滌發展延續下來,說明了其存在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如今對江南絲竹的研究,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與保護,是順應民族發展進步的潮流。通過對江南絲竹的研究整理,可以從中發現總結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與文化精髓,作用于其自身以及姊妹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發展,加強中華各個民族之間文化的交融與復興。在如今世界文化大繁榮,外來文化逐漸侵蝕民族文化的現狀下,保護和弘揚江南絲竹傳統文化成為當務之急。特別是我國南方地區,經濟文化相對比較開放,物質生活水平相對較高,教育水平也比北方地區較為先進。面對逐漸走向衰落的江南絲竹文化,深入的發掘研究,高度重視傳承與發揚,對江南絲竹在以后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當代江南絲竹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ㄒ唬┱匾暤狈τ行ПWo措施

  2005年,xxxx辦公廳下達《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各部委及各直屬機構充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確定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突破”的文化工作原則,要求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了政府的文化職能,通過政府的積極運作,從意識形態上強化了群眾對江南絲竹的認識和重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應的引導和影響的積極作用,逐步的擴大了江南絲竹的群眾基礎和熱情,為江南絲竹的傳承與發揚奠定了環境基礎。但是,由于政府職能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對于江南絲竹文化的關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片面性和短期性。沒有從較為長遠的角度審時度勢,確定長遠弘揚、科學發展的良性可持續規劃,僅僅體現在較短時限的熱潮和活動,并沒有真正的體現出比較深度的關注和重視;江南絲竹作為一種地方性的民族音樂形式,本身就帶有非主流文化的局限性,市場化運作機制比較落后。勢必就面臨著和其他民族文化形式一樣的困境:發展資金匱乏。特別是地方性區域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人民群眾文化傳承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絲竹文化欣賞群體過于狹窄,自身收入微薄,國家補助對于絲竹文化的投入相對較少。在當今信息大爆炸、世界文化大繁榮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形式充斥在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空間,商業化的藝術傳播以及市場化的藝術運作,給傳統絲竹文化的傳播造成了尷尬的處境,江南絲竹文化的發展捉襟見肘;曲目上的問題,不能不說有一部分因素是由于上面提到的資金問題造成的。如果一個樂種,它的曲目一直很陳舊,沒有新意,那么其受眾將會隨之減少,愿意去學的人也會隨之減少,江南絲竹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ǘ┣筷惻f不符合當代大眾審美需求

  有關學者對江南絲竹的配器與曲目做過研究:“江南絲竹的曲目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了,傳統的絲竹音樂形式上都比較統一、陳舊,回眸以前的江南絲竹樂,盡是一些讓人聽得耳朵起繭的古老樂曲,比如:《中花六板》、《三六》、《慢三六》、《慢六板》、《歡樂歌》、《云慶》、《行街》、《四合如意》等八大名曲”。如今人民群眾的欣賞水平由于受到世界文化以及當代新興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對于一些傳統的絲竹曲目的欣賞僅僅局限在對江南絲竹過于喜愛的并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小眾人群之中,很難抓住年輕受眾的關注,這種現象也同樣出現在其他民族文化當中。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文化元素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過于猛烈,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逐步呈現多元化、現代化的趨勢,勢必會導致江南絲竹文化市場逐漸呈現越來越狹窄的趨勢和困境,僅有的市場“消費者”也存在逐漸流失分流的危險。

 ?。ㄈ┟耖g江南絲竹活躍,缺乏有效傳播手段

  江南絲竹是民間音樂,民間社團一直是其傳承的主要力量。從歷史上看,民間社團中影響較大的有20世紀初上海的“文明雅集”、“國樂研究社”(由秦仲功、張志香等人發起成立)、“紫韻國樂會”、“云和音樂會”、“梅友國樂研究社”、“南京樂社”等。這些樂社的成員不僅同樂自娛,還經常登臺演出,活躍在城市的大小舞臺上,他們還在電臺演奏,有的還灌過唱片。而今,民間社團依舊在承擔著這一角色,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逐步深入,大量的民間樂團迅速成長,活躍異常,現在在上海、浙江等省市都有許多較為活躍、影響較大、排練演出比較規律的絲竹團體。這些絲竹團體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江南絲竹樂的社會影響力,主要對于宣傳和擴大絲竹知名度奠定了群眾基礎,為江南絲竹的傳承發展起到了積極有效的普及推廣作用。這一問題同樣也受到政府政策、資金投入、消費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現存的正在運行的絲竹團體及個人活動來看,很大一部分都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消費市場的狹窄導致傳播途徑出現斷裂和瓶頸,資金的缺乏導致絲竹文化傳播軟硬件現代化步伐緩慢,傳統與現代無法擁有一個良好的融合創新平臺,從根本上限制的絲竹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ㄋ模┙辖z竹的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不足

  xxxx《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第五條第四款規定:“各級各類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要經常舉辦展示、論壇、講座等活動,使公眾更多地了解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教育部門要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學校尤其是專業院校作為地方文化傳播和學術傳承的重要場所,有著不可比擬的學術優勢、人才優勢和傳承優勢,主動實踐自身應擔當的文化責任成為當今絲竹教育的主流。但是由于江南絲竹樂、使用樂器等與現代音樂以及西洋樂相比,缺少了朝氣和時尚感。所以導致現代年輕一代對現代樂趨之若鶩,傳統樂曲的學習確是門可羅雀。久而久之,絲竹樂的傳承就出現了人才層面的斷層,成為威脅絲竹發展的主要因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僅僅是一個方面,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絲竹培訓教育模式的弊端造成的?,F在絲竹教育當中,幾乎不存在專業性的學校教育,更別說專業高等教育。傳統的教育傳承主要集中在絲竹團體和個人的傳授模式中,且這一模式隨著市場的縮小、人們意識的單薄正在逐漸的縮水消失。

  三、當代江南絲竹發展的對策

 ?。ㄒ唬┌l揮政府職能,加強資金投入

  毫無疑問,政府行為對于音樂文化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在江南絲竹挖掘創新的工作中,政府和文聯要起到引導、組織、服務、宜傳和維權等作用,加強專項資金的投入和社會資金的籌備工作,通過整合資源,努力把江南絲竹塑造成我國南方民樂品牌的新亮點、江南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新名片。在具體工作中:政府應加大專項資金和人才的投入,提高組織重視程度,加大對江南絲竹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工作,對其曲式結構、調式等的總結研究,不但為后人探究江南絲竹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有利于絲竹音樂的發揚和創新。建立健全的絲竹樂整理發掘機制,制定相關絲竹管理體制;引導組織社會力量,鼓勵成立創辦民間絲竹文化團體機構,發展絲竹文化;組織引導絲竹文化交流。由于專業團體的演奏者則擁有純熟的技巧和良好的音樂素質,演奏準確規整,處理細膩雅致,配器頗具匠心。民間絲竹樂團形式豐富,個性突出。雙方各有所長。要組織二者經?;ハ嘟涣?,取長補短;絲竹音樂的發展定能更上一個臺階。

 ?。ǘ﹦撔陆辖z竹曲目創作,擴大市場需求

  在新的歷史時期,絲竹音樂的發展要做到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適應市場需求。在民間流傳的絲竹樂中第一要“剔”除一舊思想、舊風俗、舊習慣。絲竹樂雖是勞動人民所創造,但在民間多演奏于婚喪喜慶中。要剔除帶有封建色彩和宿命論一類的東西。第二、要剔除文人演奏的絲竹樂中加進的脫離群眾、自我陶醉、自命高雅的方面。在絲竹樂出新的過程中,要將某些傳統樂曲賦予新的內容,進行新的命題,奏出新的風格,迎合當代文化消費者的市場需求,針對不同文化階層的消費群體進行不同需求的創新和探索,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市場的拓展中,一定要保證江南絲竹本身的文化氣息和底蘊,探索與當今市場經濟和文化體制相適應的傳播途徑和模式,不能過分的強調市場化與經濟化;創新必須是建立在對傳統有著深厚研究的基礎上,在體現XXX風貌的同時,又不失傳統絲竹的韻味。必須要使絲竹樂曲有新的時代感,除了旋律要富有新的時代氣息,配器手法上也要大力創新。在保留原絲竹組成規律的基礎上,可大膽運用現代和聲、現代節奏??楏w手法上亦可多運用對比復調,以改善以往,單一的模仿復調,增強多層次、立體感,以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ㄈ┘訌娊辖z竹文化的現代傳播手段

  絲竹作為具有濃郁江南特色的曲藝文化形式,隨著文化行業的不斷開放開放,以及社會文化需求的增加,逐漸走出了地域,走向全國乃是世界的文化舞臺。其實,在絲竹發展的幾百年間,絲竹樂早就已在全國流傳發展,甚至走出國門。只是隨著世界近代多元文化的爆炸式傳播,絲竹文化的傳播走向了下坡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當今的絲竹文化發展中,要加強與各地區、國家不同文化藝術形式的交流與融合,多參與世界性的曲藝活動,借鑒經濟學中“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突破早前傳統的地域音樂文化標示性和文化區域界限圈定,成為中華民族“國樂”整體結構類型中的一個典型的精品代表,享譽國內外。

 ?。ㄋ模┘訌娊辖z竹的專業教育培養

  江南絲竹音樂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民間藝術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絲竹音樂的發展離不開接班人的培養。目前,中國傳統音樂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授于后人。所以,加強對江南絲竹的專業教育迫在眉睫。江南絲竹的專業教育應該分為兩個層次:
  1、大中專學校的專業教育。學校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的核心主流。在對江南絲竹的發展研究中,專業的藝術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中堅形式。要通過開設江南絲竹專業、函授、夜大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模式,對絲竹等進行系統正規的培訓學習,從理論、實踐兩個方面強化絲竹文化的傳承;
  2、民間團體的教育。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非主流藝術形式、民族文化的傳承大多是由民間機構團體、個人小范圍的實行一對一、一對多的傳授模式。雖然這種模式不能夠滿足這一文化良好的發展,但也是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目前絲竹文化還沒有一個完善的主流教育模式的情況下,各民間團體、藝術流派、繼承人等絲竹造詣較深的單位,要明確自身文化傳承的責任,從而積極的投入這一文化的教育傳播,為絲竹愛好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和途徑,擴大絲竹文化的影響力和社會文化地位。

  四、結語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江南絲竹己經xxxx批準列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此看來,江南絲竹就不僅僅只是一種古老而傳統的民樂合奏,其凝聚的審美理念和社會文化內涵己成為鐫刻著中華民族原生態音樂文化記憶的“活化石’,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落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而江南絲竹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盆要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江南絲竹音樂大成編委會.江南絲竹音樂大成[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23)
  [2]陳有覺、高雪峰.江南絲竹發源初考[J].藝術百家,1998、(6).
  [3]張炎中.江南絲竹的發源地[J].北方音樂.2007.(4)
  [4]謝征李世軍.江南絲竹研究綜述[J].作家雜志.2007.(7)
  [5]高厚永.別具風格的江南絲竹[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78、(10).
  [6]陳有覺高雪峰.江南絲竹發源初考[J].藝術百家.1998.(2)
  [7]林茂.淺談江南絲竹的發展[J].歌情舞韻.2010.(1)
  [8]維佳張藝.淺談江南絲竹的傳承復興弘揚[J].江南音樂.2009.(2)
  [9]阮弘.江南絲竹音樂的發展與展望[J].上海財經大學藝術教育中心.2004.(33)
  [10]田福祥.淺談對古典音樂的欣賞[J].歌情舞韻.2009.(1)
  [11]伍國棟.江南絲竹樂隊編制的歷史繼承與創新拓展[J].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2009.(3)
  [12]伍國棟.江南絲竹的傳播與影響[J].中國音樂.2008(2)
  [13]蘇春敏.對江南絲竹生存與發展原因的研究與思考[J].蘇州科技學院.2007.(12)
  [14]武慧敏.江南絲竹音樂之文化背景研究[J].音樂論壇.2008.(9)
  [15]吳紅非孫文婷.江南絲竹音樂傳承的實踐與思考[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4)
  [16]高厚永.別具風格的江南絲竹[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78(1)
  [17]葉熙熙.江南絲竹樂及其功能[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2(4)
  [18]徐子仁.上海民間絲竹音樂史[J].中國音樂.1983(3)
  [19]樊家城.南北絲竹樂之異同[J].中國音樂.2000(4)
  [20]姚曉琴.也論揚琴江南絲竹中的演奏特色[J].國際音樂交流.1997(6)
  [21]張曉峰.太倉江南絲竹十大曲[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23)
  [22]茅原.從江南絲竹說到存在論[J].南京藝術學院.2003.(8)
  [23]楊凌.論江南絲竹的“再生性”特征[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4)
  [24]Sutter.Beingandnothingness[J].1987.(346)
  [25]MichelFoucault.Theeyesofpower[J].1989.(34)
下載提示:

1、如文檔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人身權等,請點擊“文章版權申述”(推薦),也可以打舉報電話:18735597641(電話支持時間:9:00-18:30)。

2、網站文檔一經付費(服務費),不意味著購買了該文檔的版權,僅供個人/單位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業用途,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行、匯編、翻譯或者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3、本站所有內容均由合作方或網友投稿,本站不對文檔的完整性、權威性及其觀點立場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或承諾!文檔內容僅供研究參考,付費前請自行鑒別。如您付費,意味著您自己接受本站規則且自行承擔風險,本站不退款、不進行額外附加服務。

原創文章,作者:寫文章小能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jerryandcynthia.com/chachong/3707.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月25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25日

相關推薦

My title page contents 我臣服在翁公胯下,免费视频禁止18网站,亚洲在线性交AV,女性自慰免费观看网站www
? ? ?